作者:崔益龄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题图提供者:谢成章提供安各庄人喜爱戏剧由来已久,主要是受娘娘庙会的影响。

那时,全村老少爷们,婆婆媳妇几乎都能哼唱几句名家名段,心里好乐之人还能站出来模仿一段。

渐渐成了一种氛围。

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宣传农民抗战,安各庄村组织进步青年成立了业余剧团,主要排演以抗战内容和土地法大纲的小剧目,再辅以传统戏小戏、折子戏。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和政府为活跃翻身后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发动各村镇成立业余评剧团。

当时的村干部万国珍会同村长冯振东召集有演唱特长的青年杨树春、管连科、朱焕珍、洪香芝等成立了业余剧团。

教戏的姓冯,他曾在长春一个评剧团做过勤杂工,人手不够时还到台上跑过龙套,算是第一个排演评剧的领路人。

开始排的小戏是《刘润拉白菜》和《小姑贤》的其中一折。

那个年代,农村经济基础差,演出所需服装都是谁演谁准备;伴奏没有板胡,就用一把二胡凑合,用两段硬木小棒敲击代替边鼓。

虽然没有报酬,但大家却爱干,这一年春节村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剧团演的戏。

随着排演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村民的喜爱,因而很多有演唱特长的青年也加入其中,第二年发展到20多人,也健全了组织,团长万国珍,导演冯秀清(原冯导的妹妹),她在村里教书,精通音乐,能歌善舞。

当时,《婚姻法》刚颁布不久,出现了一个反映婚姻自主的评戏《小女婿》,团里决定排演这个新戏。

那时有关部门提供的剧本只有唱词,没有曲谱,全凭口授,冯老师在教演员唱时,有的如《小河流水》耳熟能详,可有的唱段她自己也不会唱,只好用《锔大缸》调来代替。

她带着热情教,演员认真地学。

扮演香草的女青年韩庆芝,学得快,唱得好,可就是缺乏基本功,做戏跟不上,因此她每天晚上排练就带着母亲去,回家练习就让母亲当评判员,看看跟老师学得对不对。

春节前,她听说村西头小庄来了一个明白人,就拉着她爸去求教。

这人叫管连庆,在沈阳经营一家店铺,是多年的评剧票友,《小女婿》他能从头唱到尾,他不但纠正了多个唱段,还到排戏现场指导,为剧团排练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大家努力下,春节期间终于将《小女婿》搬上舞台,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自己排练的大戏演出成功,更加激起了全体演员的积极性。

有一个小伙子叫霍万芝,看到排剧时连一个拉板胡的都没有,决心挑起这个大梁。

可是一把板胡到了他手,怎么也拉不出评剧的味道,他反来复去也没办法解决,可又找不到老师。

四月二十八安各庄庙会这天,他同村长找到了来庙会演出的唐山地区评剧团范金亭、洪影和拉板胡的余德胜,虚心向人家请教。

余老师看这个小青年诚实厚道,学习热情高,很受感动,因此就耐心教他入门、弓法、指法等技巧,然后他再私下自己努力练习,终于掌握了板胡的拉奏技巧,到了深秋,他就溶入剧团操起板胡参与伴奏了。

春节过后,冯老师迁到东北婆家,剧团没了主演,活动陷入困境。

然而距该村半里之遥的郭庄子却传来有人要办剧团的消息。

郭庄子只有几十户人家,人口不足两百,由于人少,办剧团有难处。

可是,庄里却有两个人,一个叫李敬芝,一个叫赵子仁,他们日子过得富裕,在青黄不接时经常接济贫困人。

他们还有一个最大嗜好——对评剧情有独钟,他们看安各庄剧团冷清了,就一商量,自己掏钱,把剧团办起来。

没演员找演员,没教师请教师。

首先认准的事是——请名师。

新请的名师叫任善庆,他可谓是评剧界的第一代名师。

早年曾参加过成兆才对评剧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是他,把剧团从业余引入专业轨道。

来团后,他以《凤还巢》为基本练功戏,让演员们从基本功开始,一个台步、一个招式地从头练。

演员们按老师的要求,排演时练,回家私下练,直到练熟为止。

庄坨村的陈艺芝,为了争取练习时间,还特意在庄里认了一个干妈。

男小生是城西宁庄人,他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连每天回家的路上都当做排练场,边走边练,有时到家都已经夜深人静了。

任先生教了两个打鼓的弟子,一个叫刘子厚,一个叫管保全。

尤重后者,他不仅为人准诚,而且求知欲强烈。

他一是把键子工夫、腕子功夫,练得精熟;二是把打戏套路、曲调风格掌握于胸。

在学习时,只要老师做了示范,他就立马抢着学习,一遍不行二遍,二遍不行三遍,场上学不会,打不响,在家里就架着小板凳、大碗或半升子继续练,有时还用木梆子找感觉。

为了记住一种新打法,下地干活儿还在琢磨着练,有一次被父亲看见,说他不务正业。

在任先生的全面辅导下,演员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对怎样演戏做戏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伴奏人员对鼓板乐器不仅是熟练,而且更增长了对戏曲伴奏重要作用的认识,力争达到最佳效果,将剧团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

1955年,剧团在乡政府的建议下,进行了一次优化组合。

根据排练需要招收了一批新演员,如后来成为有名的大鼓艺人魏小荣等。

并推选沙坨村的杨立成为团长,李敬芝为副团长,杨树春任指导员。

为提高艺术水平,还从滦南请来名师当指导。

这位新老师大家都称他“老高头儿”,是当年成兆才戏班子里老戏骨,素有“活剧本”之称。

他教戏主张“主角唱红”,“配角唱活”,红花绿叶,丝丝相扣,艳丽芬芳。

在排练《拷红》一戏时,除了对主角精雕细刻外,还对配角小和尚也充分排出新意。

老剧本的小和尚一出场,三两句话做铺垫便引入主戏,可是在高老师的笔下就是另一种形象,他将原词重新进行了润色,扮演小和尚杨树春对老高头教的台词如获至宝,又是记,又是背。

时值春耕,他往地里送粪,赶着老牛车扒一堆走一段,走一段就背一段,背着背着就忘记了扒粪走车,当走到尽头时回头一看,牛车还那头站着呢,从那以后,他得了一个戏称“小和尚”。

由于剧团的戏越来越好看,排演的剧目也越来越多,先后排演出《李三娘打水》《秦香莲》《三节烈》共10余出。

接二连三的演出,四面八方的赞誉,却未能让剧团的演职员们高兴起来。

剧团成立初期,剧目里的服装、化妆品都是大家自己解决,现在,规模大了,戏多了,特别是很多古装戏,一件蟒袍需天文价格,官帽也挺昂贵,只靠个人是买不起了,只好自力更生。

如包公的大靠就用白布面料剪成后,该染的染,该画的画;而官帽就用竹片、柳条、铁丝、纸壳子扎制,然后糊上丝布或纸。

那细软的服装头饰只能花钱去买了。

这戏添一件,那戏购一件,渐渐地债务就多了起来。

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剧团还怎么办大家都在挖空心思想办法。

最后把办法想在了四月二十八庙会上。

每年这天,唐山地区评剧团都要来演戏,借来演戏的机会,剧团领导、村长找到评剧团领导,恳切地提出,在唐山地区评剧团演出前,必须要由村剧团演出一场折子戏,收入二八分成,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机会不能错过。

结果,唐山评剧团答应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演出结束后,两团在交流时,唐山团领导对村剧团的演出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依你们的水平,完全可以到下边走一走,收点钱来养活剧团,仅靠庙会上的几个钱怎能支撑一个像样的剧团呢”他的一席话拨开了安各庄评剧团的头上的愁云,于是他们就把这事反映到乡政府。

那时的县政府规定,村剧团不能下乡业务演出,乡政府就以安各庄评剧业余评剧团的形式向县有关部门打了一个报告,报告很快得到上级批准,从而开创了我县唯一一个村级剧团收费演出的先河。

下乡演出得到了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舞台的构件到照明设施全部给予解决。

就在出发前夕,老高头提出,自己年龄大了,经不起天寒地冻,要回家。

临行时,团长拉着老高头的手说:“你不能走,可又不能不让你走,你走了,也总得给剧团找个艺术指导呀。

”老高头经认真考虑,就请来了他曾在的剧团里挑台的华月侠。

华老师,不仅能导,还能上台演戏。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剧团开始下乡演出。

第一站是徐家店,头一场由华月侠演拿手戏《刘翠屏哭井》。

有名角挂帅,这戏怎能不好看?演出时,场上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几天下来,让一个乡村剧团身价倍增,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当演出到大杨庄乡的小圣庙村,第一场安排的《拷打红娘》。

第二天,安排的是《哭井》。

演出那天早上起来,华月侠想不到浑身无力,声音发哑,还有点发烧,晚上出台成了问题。

但此时戏报已贴出,不能更改,那谁来救急呢大家很着急。

无奈之下,老师点出了青年演员傅桂兰,让她演出是有道理的。

她来团的时候,组织大家排戏,别人都跟着学,唯独傅桂兰站在一旁瞅着,华月侠很生气,说:“傅桂兰,你怎么不跟着学呀”“我这不是看着了吗。

”“光看着能会吗”她还是不搭话,也不动身手。

她的冷漠着实让华月侠不高兴。

但为什么还让她演呢这还得益于老高头的介绍:“傅桂兰进团不久,团里排秦香莲,正赶上扮演女主角的姑娘去相亲,找谁来填场呢”杨树春把她领到了老高头面前。

老高头一看这姑娘长相亮丽,身段苗条,说话甜脆,一试嗓子果然发声甜美,在场演员无一能比得上她,教她走几步,还真带戏份,老高头兴奋地说:“是个好苗子,日后的秦香莲就是她!”华老师来后,让她演《刘翠屏哭井》,她接了,经过一天突击抢排,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华月侠”登场,她那甜美圆润的唱腔、情真意切的表演一下子征服了观众。

华老师没成想这位不听话的姑娘潜能这么大,以至想把她带走。

从此,剧团就有了第二张王牌。

越唱越红,几乎唱遍了县城以北村镇。

1958年,管保全、霍万芝做为民工参加王滩农场建设,当时场里组建大钊评剧团,被抽入剧团工作。

1959年春,汀流河工委接收了安各庄业余剧团。

9月,杨树春、王淑荣、曹香莲到县评剧团培训,排演了新戏《抢伞》。

冬天县里组织汀流河评剧团到洋河水库工地搞宣传工作。

1960年参加唐山地区文艺汇演,《抢伞》获得一等奖,并赠百尺天幕一块。

回来不久,剧团解散,演职员回家务农。

1964年,安各庄村业余评剧团又组成了一支新老结合的团队,恢复了活动,排演了一部以破除迷信为内容的小戏《三丑会》,在当年县文化部门举办的汇演中获二等奖。

管保全获得个人指挥奖,杨树春获得个人优秀奖。

接下来又排练了《喜临门》《小保管上任》等剧。

文革期间,剧团停止了活动。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剧团的演职员大多数已经作古,唯一能够见证它的是,司鼓管保全生前留下的、陪他走完评剧一生的苏州百年老字号“苏州童立牙子板”和边鼓,还由他的生前好友保管着。

(作者崔益龄,安各庄村民。

  • 记载

作者:崔益龄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题图提供者:谢成章提供安各庄人喜爱戏剧由来已久,主要是受娘娘庙会的影响。

那时,全村老少爷们,婆婆媳妇几乎都能哼唱几句名家名段,心里好乐之人还能站出来模仿一段。

渐渐成了一种氛围。

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宣传农民抗战,安各庄村组织进步青年成立了业余剧团,主要排演以抗战内容和土地法大纲的小剧目,再辅以传统戏小戏、折子戏。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和政府为活跃翻身后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发动各村镇成立业余评剧团。

当时的村干部万国珍会同村长冯振东召集有演唱特长的青年杨树春、管连科、朱焕珍、洪香芝等成立了业余剧团。

教戏的姓冯,他曾在长春一个评剧团做过勤杂工,人手不够时还到台上跑过龙套,算是第一个排演评剧的领路人。

开始排的小戏是《刘润拉白菜》和《小姑贤》的其中一折。

那个年代,农村经济基础差,演出所需服装都是谁演谁准备;伴奏没有板胡,就用一把二胡凑合,用两段硬木小棒敲击代替边鼓。

虽然没有报酬,但大家却爱干,这一年春节村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剧团演的戏。

随着排演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村民的喜爱,因而很多有演唱特长的青年也加入其中,第二年发展到20多人,也健全了组织,团长万国珍,导演冯秀清(原冯导的妹妹),她在村里教书,精通音乐,能歌善舞。

当时,《婚姻法》刚颁布不久,出现了一个反映婚姻自主的评戏《小女婿》,团里决定排演这个新戏。

那时有关部门提供的剧本只有唱词,没有曲谱,全凭口授,冯老师在教演员唱时,有的如《小河流水》耳熟能详,可有的唱段她自己也不会唱,只好用《锔大缸》调来代替。

她带着热情教,演员认真地学。

扮演香草的女青年韩庆芝,学得快,唱得好,可就是缺乏基本功,做戏跟不上,因此她每天晚上排练就带着母亲去,回家练习就让母亲当评判员,看看跟老师学得对不对。

春节前,她听说村西头小庄来了一个明白人,就拉着她爸去求教。

这人叫管连庆,在沈阳经营一家店铺,是多年的评剧票友,《小女婿》他能从头唱到尾,他不但纠正了多个唱段,还到排戏现场指导,为剧团排练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大家努力下,春节期间终于将《小女婿》搬上舞台,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自己排练的大戏演出成功,更加激起了全体演员的积极性。

有一个小伙子叫霍万芝,看到排剧时连一个拉板胡的都没有,决心挑起这个大梁。

可是一把板胡到了他手,怎么也拉不出评剧的味道,他反来复去也没办法解决,可又找不到老师。

四月二十八安各庄庙会这天,他同村长找到了来庙会演出的唐山地区评剧团范金亭、洪影和拉板胡的余德胜,虚心向人家请教。

余老师看这个小青年诚实厚道,学习热情高,很受感动,因此就耐心教他入门、弓法、指法等技巧,然后他再私下自己努力练习,终于掌握了板胡的拉奏技巧,到了深秋,他就溶入剧团操起板胡参与伴奏了。

春节过后,冯老师迁到东北婆家,剧团没了主演,活动陷入困境。

然而距该村半里之遥的郭庄子却传来有人要办剧团的消息。

郭庄子只有几十户人家,人口不足两百,由于人少,办剧团有难处。

可是,庄里却有两个人,一个叫李敬芝,一个叫赵子仁,他们日子过得富裕,在青黄不接时经常接济贫困人。

他们还有一个最大嗜好——对评剧情有独钟,他们看安各庄剧团冷清了,就一商量,自己掏钱,把剧团办起来。

没演员找演员,没教师请教师。

首先认准的事是——请名师。

新请的名师叫任善庆,他可谓是评剧界的第一代名师。

早年曾参加过成兆才对评剧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是他,把剧团从业余引入专业轨道。

来团后,他以《凤还巢》为基本练功戏,让演员们从基本功开始,一个台步、一个招式地从头练。

演员们按老师的要求,排演时练,回家私下练,直到练熟为止。

庄坨村的陈艺芝,为了争取练习时间,还特意在庄里认了一个干妈。

男小生是城西宁庄人,他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连每天回家的路上都当做排练场,边走边练,有时到家都已经夜深人静了。

任先生教了两个打鼓的弟子,一个叫刘子厚,一个叫管保全。

尤重后者,他不仅为人准诚,而且求知欲强烈。

他一是把键子工夫、腕子功夫,练得精熟;二是把打戏套路、曲调风格掌握于胸。

在学习时,只要老师做了示范,他就立马抢着学习,一遍不行二遍,二遍不行三遍,场上学不会,打不响,在家里就架着小板凳、大碗或半升子继续练,有时还用木梆子找感觉。

为了记住一种新打法,下地干活儿还在琢磨着练,有一次被父亲看见,说他不务正业。

在任先生的全面辅导下,演员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对怎样演戏做戏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伴奏人员对鼓板乐器不仅是熟练,而且更增长了对戏曲伴奏重要作用的认识,力争达到最佳效果,将剧团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

1955年,剧团在乡政府的建议下,进行了一次优化组合。

根据排练需要招收了一批新演员,如后来成为有名的大鼓艺人魏小荣等。

并推选沙坨村的杨立成为团长,李敬芝为副团长,杨树春任指导员。

为提高艺术水平,还从滦南请来名师当指导。

这位新老师大家都称他“老高头儿”,是当年成兆才戏班子里老戏骨,素有“活剧本”之称。

他教戏主张“主角唱红”,“配角唱活”,红花绿叶,丝丝相扣,艳丽芬芳。

在排练《拷红》一戏时,除了对主角精雕细刻外,还对配角小和尚也充分排出新意。

老剧本的小和尚一出场,三两句话做铺垫便引入主戏,可是在高老师的笔下就是另一种形象,他将原词重新进行了润色,扮演小和尚杨树春对老高头教的台词如获至宝,又是记,又是背。

时值春耕,他往地里送粪,赶着老牛车扒一堆走一段,走一段就背一段,背着背着就忘记了扒粪走车,当走到尽头时回头一看,牛车还那头站着呢,从那以后,他得了一个戏称“小和尚”。

由于剧团的戏越来越好看,排演的剧目也越来越多,先后排演出《李三娘打水》《秦香莲》《三节烈》共10余出。

接二连三的演出,四面八方的赞誉,却未能让剧团的演职员们高兴起来。

剧团成立初期,剧目里的服装、化妆品都是大家自己解决,现在,规模大了,戏多了,特别是很多古装戏,一件蟒袍需天文价格,官帽也挺昂贵,只靠个人是买不起了,只好自力更生。

如包公的大靠就用白布面料剪成后,该染的染,该画的画;而官帽就用竹片、柳条、铁丝、纸壳子扎制,然后糊上丝布或纸。

那细软的服装头饰只能花钱去买了。

这戏添一件,那戏购一件,渐渐地债务就多了起来。

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剧团还怎么办大家都在挖空心思想办法。

最后把办法想在了四月二十八庙会上。

每年这天,唐山地区评剧团都要来演戏,借来演戏的机会,剧团领导、村长找到评剧团领导,恳切地提出,在唐山地区评剧团演出前,必须要由村剧团演出一场折子戏,收入二八分成,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机会不能错过。

结果,唐山评剧团答应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演出结束后,两团在交流时,唐山团领导对村剧团的演出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依你们的水平,完全可以到下边走一走,收点钱来养活剧团,仅靠庙会上的几个钱怎能支撑一个像样的剧团呢”他的一席话拨开了安各庄评剧团的头上的愁云,于是他们就把这事反映到乡政府。

那时的县政府规定,村剧团不能下乡业务演出,乡政府就以安各庄评剧业余评剧团的形式向县有关部门打了一个报告,报告很快得到上级批准,从而开创了我县唯一一个村级剧团收费演出的先河。

下乡演出得到了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舞台的构件到照明设施全部给予解决。

就在出发前夕,老高头提出,自己年龄大了,经不起天寒地冻,要回家。

临行时,团长拉着老高头的手说:“你不能走,可又不能不让你走,你走了,也总得给剧团找个艺术指导呀。

”老高头经认真考虑,就请来了他曾在的剧团里挑台的华月侠。

华老师,不仅能导,还能上台演戏。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剧团开始下乡演出。

第一站是徐家店,头一场由华月侠演拿手戏《刘翠屏哭井》。

有名角挂帅,这戏怎能不好看?演出时,场上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几天下来,让一个乡村剧团身价倍增,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当演出到大杨庄乡的小圣庙村,第一场安排的《拷打红娘》。

第二天,安排的是《哭井》。

演出那天早上起来,华月侠想不到浑身无力,声音发哑,还有点发烧,晚上出台成了问题。

但此时戏报已贴出,不能更改,那谁来救急呢大家很着急。

无奈之下,老师点出了青年演员傅桂兰,让她演出是有道理的。

她来团的时候,组织大家排戏,别人都跟着学,唯独傅桂兰站在一旁瞅着,华月侠很生气,说:“傅桂兰,你怎么不跟着学呀”“我这不是看着了吗。

”“光看着能会吗”她还是不搭话,也不动身手。

她的冷漠着实让华月侠不高兴。

但为什么还让她演呢这还得益于老高头的介绍:“傅桂兰进团不久,团里排秦香莲,正赶上扮演女主角的姑娘去相亲,找谁来填场呢”杨树春把她领到了老高头面前。

老高头一看这姑娘长相亮丽,身段苗条,说话甜脆,一试嗓子果然发声甜美,在场演员无一能比得上她,教她走几步,还真带戏份,老高头兴奋地说:“是个好苗子,日后的秦香莲就是她!”华老师来后,让她演《刘翠屏哭井》,她接了,经过一天突击抢排,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华月侠”登场,她那甜美圆润的唱腔、情真意切的表演一下子征服了观众。

华老师没成想这位不听话的姑娘潜能这么大,以至想把她带走。

从此,剧团就有了第二张王牌。

越唱越红,几乎唱遍了县城以北村镇。

1958年,管保全、霍万芝做为民工参加王滩农场建设,当时场里组建大钊评剧团,被抽入剧团工作。

1959年春,汀流河工委接收了安各庄业余剧团。

9月,杨树春、王淑荣、曹香莲到县评剧团培训,排演了新戏《抢伞》。

冬天县里组织汀流河评剧团到洋河水库工地搞宣传工作。

1960年参加唐山地区文艺汇演,《抢伞》获得一等奖,并赠百尺天幕一块。

回来不久,剧团解散,演职员回家务农。

1964年,安各庄村业余评剧团又组成了一支新老结合的团队,恢复了活动,排演了一部以破除迷信为内容的小戏《三丑会》,在当年县文化部门举办的汇演中获二等奖。

管保全获得个人指挥奖,杨树春获得个人优秀奖。

接下来又排练了《喜临门》《小保管上任》等剧。

文革期间,剧团停止了活动。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剧团的演职员大多数已经作古,唯一能够见证它的是,司鼓管保全生前留下的、陪他走完评剧一生的苏州百年老字号“苏州童立牙子板”和边鼓,还由他的生前好友保管着。

(作者崔益龄,安各庄村民。

<tt id="7lye1zqOmL4d"></tt>

          英语老师的那儿又大又好吃《英语老师的那儿又大又好吃》由来

          编辑
          1.英语老师的那儿又大又好吃轰隆隆!!此时外围已经有大批的虫族往回赶了,因为它们感受到有人入侵母虫所在的区域了,大批的虫族正在...
                 2.额!夏天向下面看,但显然已经是另外一个消息了,而不是这个消息了,这个消息只有这一条。
                 3.“曹主教出卖圣德殿,这可是重罪,我不能将他交出去,而且难道您夏城主一句话要我交人,那我就非要交人吗?难道您真的把自己当成是齐王了不成?”圣德殿的教主十分不客...
                 4.”夏天根本就不承认,这种情况他如果承认的话,那他可就要在监狱里度过余生了。
                 5.战斗!在这一刻,夏天终于打算战斗了,之前这里的人实力太低,他根本就没想战斗,但是现在,他们这些人已经完全被人拦截下来了。

          英语老师的那儿又大又好吃《英语老师的那儿又大又好吃》起源

          <style draggable="q8sex0ugM2RGx"></style>
          <dfn id="iEQetCsd"></dfn>
          <acronym date-time="uN5rbtYX"></acronym>
            <legend date-time="gL0kBd8EpWrF9"><tt lang="zQZHC8ywY"></tt></legend><legend dropzone="5R8CFUYQolyM9x"></legend>
            1.英语老师的那儿又大又好吃游戏中有很多玩法。每个类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类可以让你在游戏中更自由地选择。
                   2.你将会在这里具有一个属于本人的超市,不过你可不要快乐的太早,要想将这个超市运营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游戏还有独特的交友模式,玩家可以在这里认识更多的有趣朋友,从此仙路不再孤单
                   4.结合了多种不同的玩法元素,这里还有更多的像素战争带给你,地下城的危机四伏,消灭boss,自由激战,射击比拼,才能活着出去;
                   5.超级球星即将成为你的搭档或者手下,不断引进、签约,然后让你的足球队成为顶尖球队!
                   6.玩家在游戏中可以获取非常多的招式技能,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
            参考资料